第七節(jié)標點和翻譯
要給古代的文言文斷句和加標點符號,除了掌握基本規(guī)律和方法外,還必須熟讀若干篇典范的古文,積累必要的知識和語感。能夠準確流暢地翻譯古文則是進一步的更高境界。
一、標點
古人寫文章不使用標點符號。古代的文獻典籍,也沒有標點。因此古人讀書時要自己斷句,用“。”和“、”作為句子結束和句間停頓的標記,叫做“句讀”。從宋代開始,才有部分刻本加上句讀。一直到清末,絕大多數的書籍仍然不加句讀。所以古人很注重句讀的訓練,把明辨句讀視為讀懂古書的起點。能否正確的標點古書是體現讀書人學識修養(yǎng)和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魯迅先生說:“標點古文真是一種試金石,只消幾點幾圈,就把真顏色顯出來了。”(《花邊文學·點句的難》)。
現代意義上的古文標點,就是根據文章的實際內容,用標點符號把原文的停頓、結構和語氣等清晰而準確地表現出來。從總體要求及標點符號的使用規(guī)則來說,與現代漢語的標點使用是基本一致的。由于對古漢語的理解領會較之現代漢語容易發(fā)生偏差,所以古書標點也就容易產生錯誤。因此在斷句的時候,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標點后的每個句子必須語義確切,字句通順
①自漢以來疇人不知有黃極,西人入中國,始云赤道極之外,又有黃道極,是為七政。恒星右旋之樞,詫為《六經》所未有。(《清史列傳·儒林傳》)
“七政’’指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星,若按上例斷句,則意為黃極為七政,謬矣。其本意謂黃極是七政恒星之樞,故“七政”后的句號應去掉。
②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粱紹壬《兩般秋雨盤隨筆·史閣部書》)
這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費解,中間應點斷,成為“其不屈,正也?!币馑际撬挠⒂虏磺钦x的。
③今往仆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栗,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曹植《與楊修書》)
文中的“今往仆少小”、 “相與夫街談巷說”語義不通。“往”是“送往”的意思,“相與”是“送給對方”的意思。第一句意思是說, “現在送我少年時代所著的辭賦一篇給你?!薄胺颉痹谶@里是引出議論的句首語氣詞。標點應為:
今往仆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
④八年,陳季擴復嘯聚會,朝廷屢詔屢撫……(李翔《戒庵老人漫筆·安南鄧尚書》)
這句中的“陳季擴”是人名,“嘯聚”是互相招呼、聚集成群的意思,舊時多用以貶稱“盜賊”結伙。標點者把“聚會”作為一個詞,這就造成了說不通的“復嘯聚會”?!皶痹谶@里是副詞,是“適逢”的意思。全句應標點為:
八年,陳季擴復嘯聚,會朝廷屢詔屢撫……
以上四個例子,例①是不當斷而斷,例②是當斷而未斷,例③是當屬上而誤屬下。例④是當屬下而誤屬上。這四種錯誤斷句,基本上包括了傳統(tǒng)句讀中所可能發(fā)生的錯誤類型。
2.必須符合作者的原意和情理
還有許多標點占文的錯誤,粗看起來每個句子都能成立,但聯(lián)系上下文卻有問題:或者有違事實,不符作者原意;或者不合事物情理.前后矛盾。這一類的標點錯誤往往不易發(fā)現,細心辨別。例如:
①(劉體乾)萬歷二年致仕,卒。贈太子少保。(《明史·劉體乾傳》)
按現有標點,語意通順,但給讀者的信息是劉體乾萬歷二年退休,于當年去世,這與事實不合,不符合作者原意。據《明神宗實錄》及《國榷》記載,劉體乾于萬歷四年五月去世。應標點為:
(劉體乾)萬歷二年致仕。卒,贈太子少保。
②太祖在江州,遣諸將陳德華、高費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鑒》)
按以上標點,“陳德華”“高費聚”成了兩個人,與下文所說“三路兵”相矛盾。而查《明史》,并無此二人,“陳德”“華高費聚”三人,為早年從朱元璋起兵的名將。所以此句應
標點為:
太祖在江州,遣諸將陳德、華高、費眾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給古文加標點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方法可循的。大體上應遵循這樣幾個步驟:通讀全文,了解大意;分析句型,體會語感;仔細觀察,抓住標志(對話標志、虛詞標志、修辭標志等);前后照應,落實標點。內容決定形式。只有對古文內容有了比較深刻透徹的理解,給古文加標點的工作才能順利完成。
根據對話標志“曰”“云”等,可確定冒號和引號的位置。
例如:
③于是王召覓,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于是趙惠文王召見,問藺相如說:“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請求換我的璧,能不能給呢?”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p>
根據虛詞標志(發(fā)語詞或句末語氣詞),可確定句子的開頭或結尾。例如:
④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譯:上天是人的始祖,父母是人的根本。
根據句式(判斷句、疑問句、固定句式等),可確定標點的位置。例如:
⑤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韓愈《送東陽馬生序》)
譯:如果有人學業(yè)不精通.品德沒養(yǎng)成,不是天資低下,而是不像我這樣專心罷了,難道是他人的過錯嗎?
⑥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賈誼《論積貯疏》)
譯:假如糧食充足,錢財有余,辦什么事情會不成功呢?憑著這去進攻就能攻占敵國,憑著這去防守國土就能牢固不破,憑著這去作戰(zhàn)就能取勝。
根據修辭方法、行文特點、專有名詞等,可確定標點的位置。例如:
⑦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合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譯: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這兩樣不能同時得到,就舍棄魚而得到熊掌。生命是我需要的,仁義也是我需要的,如果這兩樣不能同時得到,我寧愿舍棄生命而選取仁義。
⑧左尹項伯者,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史記·項羽本紀》)
譯: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與留侯張良要好。張良這時跟隨沛公,項伯于是連夜騎馬到沛公軍營。
掌握了這些規(guī)律和方法,并不是說就能完全正確標點古文,有時候因為不明詞義、不明語法等,還會導致標點的訛誤。
一是不明詞義而誤。例如:
⑨(誤)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賈誼《過秦論》)這里的“鑄”是動詞,應下讀。
(正)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賈誼《過秦論》)
譯: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都城成陽,銷毀這些兵器,熔鑄成十二尊金屬人像,以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
二是不明古代文化常識而誤。例如:
⑩(誤)令郡國舉孝、靡各一人,從董仲舒之言也。(《資治通鑒·漢紀·漢武帝元光元年》)
占代“孝廉”為一科,不曾分科,故“孝廉”不宜斷開。
(正)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董仲舒之言也。
譯:詔令各郡國分別推舉一名孝廉.這是聽從董仲舒的建議。
三是不明語法而誤。例如:
11.(誤)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陶潛《桃花源記》)這里的“所”指代“聞”的對象,不可能指代“聞”這一行為的主動者,故“所聞”當屬上讀。
(正)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陶潛《桃花源記》)
譯:詢問現在是什么時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此人一一詳細說出所見所聞,眾人都感到驚嘆和惋惜。
二、翻譯
對古文進行翻譯,是提高閱讀古書能力的一項綜合訓練,是對所學古漢語詞匯、語法等各方面知識的綜合運用。它可以幫助我們掌握古漢語的特點,透徹了解原文的思想內容,同時有助于提高運用現代漢語的能力。關于翻譯的原則,一般是講求“信”“達”“雅”。所謂“信”,是指譯文要忠實于原文;所謂“達”,是指譯文要通暢明白;所謂“雅”,是指譯文要典雅優(yōu)美。雖然“信” “達”“雅”是近代著名翻譯家嚴復對外文漢譯提出的要求,但用來要求古文今譯,也是適用的。總之,翻譯古文要準確地理解原文,忠實原文,盡可能用規(guī)范的現代漢語對譯,努力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
翻譯的方法,大致有這樣幾條,即留、補、刪、換、調。
一是“留”,就是保留。凡古今詞義相同,以及地名、人名等專有名詞,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如:
①王充者,會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建武三年,充生。(《論衡·自紀》)
譯:王充,會稽郡上虞縣人,字仲任,……建武三年,王充出生。
②十六年春,隕石于宋五,隕星也。(《春秋左傳》僖公十六年)
譯:十六年春,天上墜落五塊石頭在宋國,這是墜落的星。
二是“補”,就是增補。古文言辭筒略,有時不得不加些詞句,補出省略句的省略成分。例如:
③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利兵秣馬矣。(《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譯:鄭穆公派人查看(杞子等人的)駐地。 (杞子等人)已經捆好行裝,磨好刀槍,喂好戰(zhàn)馬(準備戰(zhàn)斗)了。
④子曰: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
譯: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里,努力學習而不厭棄,教導別人從不疲倦,這些事情對我有什么難呢?”
三是“刪”,就是刪除。將那些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刪去。
例如:
⑤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譯: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答疑難的。
⑥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論語·述而》)
譯:孔子在家閑居,很整肅、安詳,很和樂而舒展。
四是“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變單音詞為相應的復音詞。例如:
⑦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
譯: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動亂和鬼神。
⑧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劉開《問說》)
譯:再說不喜歡發(fā)問的人,是由于內心不謙虛;內心不謙虛,是由于不真誠好學。
五是“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特有的倒裝句等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
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戰(zhàn)國策·齊策一》)
譯: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
⑩老夫其國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春秋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譯:老夫我連國家都無法擔憂,豈敢擔心到王室?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常見詞語有時有特定意義,不能望文生義。例如:
⑩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大王如果確實沒人去,我愿意捧著璧玉前往。
“必”的常用義是“必須”“一定”“必定”,但按原文的意思就不能這樣翻譯了,因為不符合藺相如人物性格,應譯為“如果確實”。
一些修辭格,如比喻、借代、用典等,翻譯時要恰當處理。例如:
⑧秦,虎狼之國也,不可信。(《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譯:秦國是像虎狼一樣兇狠貪戾的國家,不可相信。
這一句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因此不能譯為“秦國是虎狼的國家”。
⑩雖才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能為榮。(司馬遷《報任安書》)
譯:雖然有如隨侯珠、和氏璧那樣的寶貴才能,有如許
由、伯夷那樣的清高品行,但終究不能引以為榮耀。
這里的“隨”指隨侯之珠,“和”指和氏璧,代表最寶貴的東西,最好的才能;“由”指許由,“夷”指伯夷,代表最清高的人。了解了這些典故,就能透徹理解原文,從而做到準確翻譯。
更多關注
(責任編輯:gnn)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jié)課
課程推薦
出版資格
[VIP通關班-協(xié)議退費]
7大課程模塊 2大研發(fā)資料 準題庫高端服務
出版資格
[VIP通關班-暢學]
6大課程模塊 2大研發(fā)資料 準題庫高端服務
出版資格
[零基礎通關班]
3大課程模塊 準題庫高端資料 校方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