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實詞活用
實詞活用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我們只有掌握了其一般規(guī)律,才能真正了解詞語的準確含義。
一、名詞活用
名詞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稱的詞,在句子中一般作主語、賓語或定語。在古代漢語里,有些名詞可以作動詞用,也可在句子中作狀語。
(一)名詞活用為動詞
在古代漢語中名詞活用為動詞,在句子中作謂語,可以帶賓語,也可以不帶賓語。
表示可能、意愿的動詞,如“能:“愿”“可”“欲”等經(jīng)常用在動詞之前,如果在一個句子里名詞用在這些動詞的后面,而此句又沒有其他動詞,這個名詞一般活用為動詞。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茍子-勸學》)
譯:利用舟船的人,并不是會游泳,可是能橫渡江河。
“非能水也”,“水”在“能”之后,又沒有其他動詞,這里“水”活用為動詞。
名詞后緊跟一個介詞結構,同時此句又沒有其他動詞作謂語,這個名詞一般活用為動詞,此介詞結構作補語。例如:
②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左傳·僖公五年》)
譯:晉國軍隊返回,在虞國驛館休息,于是乘機偷襲虞
國,把虞國滅了。
在“館于虞”這句話中,“于虞”是介詞結構,“館”是名詞,可見這里“館”活用為動詞,“于虞”作補語。
處在否定副詞后面的名詞一般活用為動詞。例如:
③貧窮則父母不子。(《戰(zhàn)國策-秦策一》)
譯:如果一個人貧窮,那么父母也不把他當兒子。
“父母不子”,“不”是否定副詞,“子”則活用為動詞。
用“而”字連接的兩部分,如其中一部分是動詞或動詞性短語,而另一部分是名詞,這個名詞有時也活用為動詞。例如:
④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譯:齊國的軍隊已越過國界而向西來了。
⑤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馬中錫《中山狼傳》)
譯:東郭先生又喜又驚,甩掉狼向前走去。
“過而西”,“過”是動詞,“西”則活用為動詞?!吧崂嵌啊保吧崂恰笔鞘鲑e短語,方位名詞“前”活用為動詞。
代詞在句尾一般作賓語,所以代詞前面的名詞一般活用作動詞。例如:
⑥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
譯: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憫我而擁立我為王,我哪有臉面去見他們呢?
⑦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已,皆共目之。(《后漢書·張衡傳》)
譯:皇帝曾經(jīng)問張衡天下人所痛恨的人是誰?;鹿賯儞膹埡庹f他們的壞話,都一起盯著他。
例⑥中,“王我”的“我”是人稱代詞,前面的名詞“王”活用為動詞。例⑦中,“目之”的“之”為代詞,前面的名詞“目”活用為動詞。
有時可以將前后相同的句式作類比,來判斷名詞是否活用。例如:
⑧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湘夫人》)
譯:秋風吹拂,洞庭湖水波蕩漾,樹葉紛紛飄落。
“洞庭波兮木葉下”句中,“木葉下”與“洞庭波”相對,因“下”是動詞,可知“波”亦活用為動詞。
兩個名詞連用,如果它們不是聯(lián)合關系或偏正關系,其中必有一個活用為動詞。例如:
⑨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
譯:于是用朱砂在帛上寫下“陳勝稱王”。
⑩橫成則秦帝,從成即楚王。(《戰(zhàn)國策’秦策--》)
譯:若連橫成功,則秦國稱帝;若合縱成功,則楚國稱王。
例⑨中,“陳勝王”既不可能是聯(lián)合關系,也不可能成為 偏正關系,而“陳勝”又不可能活用為動詞,那么一定是 “王”活用為動詞。例⑩中,“秦帝”與“楚王”與前例相同。另外還可從連詞“則”“即”兩邊的句式對比來分析,“帝”與 “王”當是名詞活用。
值得一提的是,判斷一個名詞是否活用為動詞,必須從整個句子來考察。
(二)名詞的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指占代漢語里一種特殊的動賓短語,它的動詞表示的意義不是主語所具有的,而是主語使賓語所具有的。古代漢語里也偶有名詞用作使動的情況。例如:
①卻賓客以業(yè)諸侯。(李斯《諫逐客書》)
譯:驅逐卿客去其他諸侯國而使他們成就霸業(yè)。
“業(yè)”是“事業(yè)”,這里指“稱霸的事業(yè)”,名詞,在此處活用為使動詞,意為“使……成就霸業(yè)”。
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馬中錫《中山狼傳》)
譯:先生的恩德,讓死人復生而使白骨長肉。
“肉”是名詞,此處放在名詞“骨”之前,活用為動詞,意為“使……長肉”。
③明君不官無功之臣。(曹操《論吏士行能令》)
譯:賢明的君主不讓沒有功勞的臣子做官。
名詞“官”后有名詞性詞組,“官”在此處用作動詞,意為“使(讓)……做官”。
(三)名詞用為副詞,做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常常將名詞直接用在動詞的前面,此時名詞變成副詞,充當句中的狀語,表示動作所用的工具、方式或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地點、時間、狀態(tài)等。例如:
①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戰(zhàn)國策·秦策一》)
譯:嫂嫂像蛇一樣爬行,拜了四拜,跪下向蘇秦請罪。
②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柳宗元《封建論》)
譯:周朝占有天下,像剖瓜一樣分封土地。
③苻堅將問晉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視淮陰矣。(《世說新語·識鑒》)
譯:苻堅將奪取晉王朝的政權,已經(jīng)像餓狼吞食一樣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帶,又像老虎窺視獵物一樣注視著淮陰地區(qū)。
以上例句中“蛇”“瓜”“狼”“虎”等名詞在句中放在動詞之前,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
④得佳者籠養(yǎng)之。(《聊齋志異. 促織》)
譯:獲得了上好的促織,就關在籠子里飼養(yǎng)。
⑤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戰(zhàn)國策’秦策一》)
譯:現(xiàn)在先生專程地從千里之外來到我國,并在廳堂上教誨我。
⑥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⑧裟铣觥?《史記。項羽本紀》)
譯:項羽的部下壯士騎兵八百多人,當夜突破重圍,向南面沖出。
以上例句中“籠”“庭”“南”等名詞在動詞之前作狀語,表示動作發(fā)生的處所。
⑦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列子·湯問》)
譯:用箕畚運土到渤海邊上。
⑧王有所愛姬,王后使人鴆殺之。(《史記. 呂后本紀》)
譯:王有一位喜愛的美姬,王后派人用毒酒殺了她。
以上兩例是名詞作狀語修飾動詞,表示所用的工具。
⑨湯坐床上,丞吏遇買臣,弗為禮。(《史記??崂袅袀鳌?
譯:張湯坐在坐榻上,用對下屬的態(tài)度接待朱買臣,不用客禮接待他。
⑩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譯:齊國大將田忌很賞識他,把他當作上賓來接待。
以上兩例是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的態(tài)度。
⑩日思高其位,大其祿。(柳宗元《螭蜥傳》)
譯:每天想著提升自己的職位,增加自己的俸祿。
⑩鄴三老、廷掾常歲賦斂百姓。(褚少孫《西門豹治鄴》)
譯:鄴地的三老、縣吏常常每年搜刮老百姓。
以上二例是名詞作時間狀語。
值得一提的是,名詞在作狀語時一般放在動詞前邊,容易被誤認為是主語,在具體的句子中應仔細分析。
二、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一)動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動詞的使動用法,就是句子的主語并不施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緊跟在這個動詞后的賓語施行該動詞表示的動作。例如:
①吾欲輔重耳而入之晉,何如?(《韓非子·十過》)
譯;我想幫助重耳,使他回到晉國,怎么樣?
②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譯:既然使他們來了,就要讓他們安居下來。
③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史記·陳涉世家》)
譯:吳廣故意屢次說要逃走,使尉惱怒。
④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赤壁賦》)
譯:使深淵里潛藏的蛟龍起舞,讓孤船上的寡婦哭泣。
動詞的使動用法在形式上沒有特殊的標志,在閱讀時要根據(jù)上下文意加以辨別。在古代漢語里,用作使動的動詞多是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用作使動的情況比較少見。
(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在古代漢語里,形容詞常常充當及物動詞,其后有賓語,表示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某種性質(zhì)或狀態(tài),該形容詞就用如使動。
①攻邯鄲,以廣地尊名。(《戰(zhàn)國策. 魏策四》)
譯:魏王想攻占邯鄲,使自己的土地得以擴大,使自己的名位變得尊貴。
②故平準、均輸所以平萬物而便百姓,非開利孔為民罪梯者也。(《鹽鐵論·本議》)
譯:所以平準、均輸是用來使物價平穩(wěn),使百姓便利的手段,并不是用來開掘牟利的渠道成為使民犯罪的階梯。
③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諫逐客書》)
譯:君王不拒絕老百姓的歸附,因此能使他的功德顯明。
④卑其志意,大其園囿,高其臺。(《荀子. 成相》)
譯:使志意卑下,使園囿擴大,使臺增高。
⑤出圖書,空囊橐。(馬中錫《中山狼傳》)
譯:拿出圖書,使口袋變空。
三、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在古代漢語里,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與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在形式上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但表達的意思不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某種性質(zhì)或狀態(tài),即
“使……怎么樣”;而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某種性質(zhì)或狀態(tài),即“認為……怎么樣”。
①農(nóng)夫、漁父過而陋之。(柳宗元《鈷姆潭西小丘記》)
譯:農(nóng)民漁民路過它,認為它僻陋。
②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韓愈《進李愿歸盤谷序》)
譯:昌黎韓愈聽了他的話認為他志氣偉壯。
③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譯:孔子登上東山覺得魯國很小,登上泰山覺得天下很小。
更多關注
(責任編輯:gnn)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jié)課
課程推薦
出版資格
[VIP通關班-協(xié)議退費]
7大課程模塊 2大研發(fā)資料 準題庫高端服務
出版資格
[VIP通關班-暢學]
6大課程模塊 2大研發(fā)資料 準題庫高端服務
出版資格
[零基礎通關班]
3大課程模塊 準題庫高端資料 校方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