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提出:“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由于體制轉軌的復雜性,改革的漸進性,政府職能轉變的任務還很繁重。一方面政府還管著一些不該管、管不了的事情,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的現象時有發(fā)生,行政許可事項比較多,存在宏觀管理微觀化的問題;另一方面有些該由政府管的事情卻沒有管好、沒有管到位,特別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還比較薄弱,政府行政的越位、錯位和缺位現象還比較普遍。
溫家寶總理多次強調深化政府自身改革,這些年政府自身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差距還不小。大量民生熱點問題的破解都亟須轉變政府職能,如交通擁堵、就醫(yī)難就醫(yī)貴、擇校熱、社會保障欠缺等。
還有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一直在提,但現在依然沒有解決好,說明行政體制改革還不適應經濟發(fā)展,必須通過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和加強制度建設,解決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
政府轉型為何進展緩慢?要多從政府自身找原因
【思路點撥】
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就是要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沒什么可爭論的,但做起來難。其中的原因,一是思想認識滯后,二是運行方式落后。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員在信息公開和陽光運行方面存在認識片面等問題,比如,認為搞征求意見、民意測驗、專家咨詢、意見反饋會影響決策形成和實施的效率。有的干部總希望在群眾面前保持一定的神秘感,認為神秘感和權威性是聯(lián)系起來的;有的干部懼怕接受監(jiān)督,不愿意把決策的過程公之于眾。
其次,政府在陽光下運行是個系統(tǒng)工程,而現在一些地方缺乏配套的體制、機制,缺乏必要的組織架構。比如,開設市長熱線和設立接待日,就需要一個強大的后臺;一些地方和部門的發(fā)言人缺乏專業(yè)訓練。
其實,現在百姓的很多訴求恰恰是我們黨和政府正在做的或者研究的,但是由于溝通不暢帶來不信任,帶來矛盾,這是不應該的。
【答題框架】
轉變政府職能重要的一條是要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通過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嚴格、規(guī)范和制度化的考核,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級干部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第一,考核指標設計要與時俱進,保證考核工作的正確導向。要克服單一對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的追求,更加注重經濟發(fā)展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和產業(yè)升級,更加注重資源保護、生態(tài)建設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考核方法要增強針對性,保證真實性。傳統(tǒng)的考核往往是“小腳穿大鞋”或“大腳穿小鞋”,對不同領域、不同崗位、不同職務層次、不同級別干部的考核采取同一種方法、同一個尺度,同一套考核方案既考核主要領導,又考核副職,同時還考核中層干部和一般干部。這樣的考核難以真實地反映不同干部在自己所在崗位的業(yè)績。
第三,建立和完善政績成本的分析機制,保證考核結果的公正性。對干部的考核要進行經濟、社會、資源和環(huán)境等方面成本的分析,政績的取得付出了多少成本、消耗了多少資源要有核算,以此來遏制不計成本、不顧當地的經濟狀況和人民群眾的承受能力,片面追求工程的浩大,嚴重損害當地長遠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行為。
政府職能轉變,必然牽涉到如何約束和監(jiān)督政府,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各級人大的預算決算。當前,我國政府的非稅收入比重過大,在整個政府性收入當中占到40%以上,尤其是土地出讓收入過大,對政府財政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性有很大影響。
另外,行政經費、公務接待費等費用都應該在人大會議上公開,當然這些涉及很多技術問題需要進一步細化研究,但要有這個意識。各級政府要嚴格按照人大批準的預算執(zhí)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經濟方針政策、全國人大批準的預算,如何確保政府在執(zhí)行過程中不打折扣,這是政府職能轉換很重要的方面。
官員必須轉變觀念,掃除“家長制”、“一言堂”作風,以及與改革開放格格不入的舊觀念。必須強化官員依法行政的意識。同時,官員必須增強公仆意識,要增強政府和官員“花納稅人錢”的意識,增強服務意識。
相關內容:
推薦:
更多2011年公務員考試信息請訂閱 免費短信服務平臺
(責任編輯:)